材料作文題集100
1. 有人曾說世界上只有兩種動物能到達金字塔頂,一種是老鷹,一種是蝸牛。請以這句話所蘊涵的哲理為話題寫一篇文章。立意自定,文體自選,題目自擬,不少于800字。
審題提示:“到達金字塔頂”即意味著取得成功或目標(biāo)實現(xiàn);老鷹到達頂端,歸功于它有一雙矯健、敏捷的翅膀;蝸牛能到達頂端,則歸功于它的吃苦耐勞和執(zhí)著精神。
立意提示: 1 、持之以恒的努力,能彌補先天的缺陷(著眼于蝸牛)
2、成功離不開超群的實力(著眼于老鷹)
3、如果你缺少優(yōu)越的條件,你仍有成功的機會,只要你夠勤奮而且有恒心;如果你擁有出眾的天賦,也不排斥仍需要堅持不懈的毅力和勇氣(著眼于老鷹和蝸牛)
參考標(biāo)題:
1、 創(chuàng)業(yè)中的蝸牛精神(著眼于蝸牛)
2、 凡人想成功,該走蝸牛路(著眼于蝸牛)
3、 是只蝸牛又何妨(著眼于蝸牛)
4、 用堅持向成功挺進(著眼于蝸牛)
5、 成功源于對生命的執(zhí)著(著眼于蝸牛)
6、 執(zhí)著努力,打造成功的寶劍(著眼于蝸牛)
7、 超群的實力是成功的保證(著眼于老鷹)
2.根據(jù)下面的材料,自選角度,自擬題目,聯(lián)系實際,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議論文。
一只蝸牛,很想做成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(yè)。開始它想東游泰山,一直爬到山頂,可一計算,要實現(xiàn)這個計劃,至少需要3000年時間,只好忍痛放棄這個打算。后來它又想南下爬到長江邊上,看一看奔騰的江水,可一計算,至少也需要3000年時間。蝸牛知道自己的生命非常短暫,不禁十分悲哀,于是什么也不肯做,最終死在了野草叢中。
這是一個寓言故事,主人公蝸牛想干什么?它干了沒有?最終是什么結(jié)果?
沿著材料分析,會明確:蝸牛想干“驚天動地”的事,可因為兩個目標(biāo)都太遙遠,使宏偉的計劃流產(chǎn).放棄了大目標(biāo)后的蝸牛“十分悲哀,什么也不肯做,一蹶不振,死于草叢.
蝸牛的悲劇原因是什么?
一是立志不切實際,好高騖遠,一是不肯腳踏實地,從平凡的小事入手來實現(xiàn)自己的生命價值.這就是寓意,是材料的主旨.
蝸牛的悲劇對人來說應(yīng)該吸取那些教訓(xùn),有哪些啟迪?這就是確定目標(biāo)要恰當(dāng),勇于拼搏,永不放棄;正視現(xiàn)實,笑對人生;干大事要從小事做起,人貴有實干精神. 心動不如行動
3.一棵有毒的樹矗立在路旁。
第一種人大老遠看了,趕緊繞道而行,他們一點也不愿接近,生怕不小心會中毒。
第二種人來到樹邊,看見這棵樹,馬上就想到它的毒素,急著要砍除它,以免有人受害。
第三種人有著不同的心態(tài),愿意帶著慈悲的心去思索:這棵樹也有生命,不要輕易地毀掉。于是在樹旁圈上籬笆,注明有毒,以此避免危害到路人。
至于第四種人,在看見這棵樹的時候,會說:“喔!一棵有毒的樹,太好了,這正是我要的!”他們開始研究樹的毒性,與其他藥材的成分混合,制成了可以救人的新藥。
請根據(jù)以上材料,聯(lián)系生活實際,引出一個有意義的話題,自定立意,自選文體,自擬標(biāo)題,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。
審題立意提示:我們可以把“一棵有毒的樹”看作有缺陷、有過錯、對社會有一定危害性的人如失足青年、吸販毒人員和各式各樣的罪犯;也可以把“一棵有毒的樹”看作精華與糟粕共存的現(xiàn)象尤其是文化現(xiàn)象。怎樣對待這些人與物呢?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法。聯(lián)想到我們學(xué)過的課文,魯迅先生在《拿來主義》一文中,對傳統(tǒng)文化中的精華與糟粕共存的現(xiàn)象早就作過精辟的闡述,即存其精華,去其糟粕。按照新型話題作文“抓其一點不顧其余”的原則,我們可以只對其中一點立意。
參考標(biāo)題:
1、 遠離毒品,小心交友(著眼于第一種人)
2、 做人要有公德心(著眼于第二種人)
3、 歸來吧,慈悲之心(著眼于第三種人) 4、 我們要有創(chuàng)新精神(著眼于第四種人)
5、 換個角度看問題(著眼于第四種人) 6、 成功之道:化腐朽為神奇(著眼于第四種人)
7、 答案是豐富多彩的(著眼于全部材料) 8、 仁者見仁,智者見智(著眼于全部材料)
4.請看下面的作文材料:
曹植的《七步詩》“煮豆燃豆萁,漉豉以為汁。萁在釜下燃,豆在釜中泣。本是同根生,相煎何太急”廣為人知,郭沫若曾仿擬曹詩寫成《反七步詩》:“煮豆燃豆萁,豆熟萁已灰。熟者席上珍,灰作田上肥。不為同根生,緣何甘自毀?”曹植用“豆與萁”來比喻手足相殘,郭沫若則認為,若站在豆的一面,“可以感到萁的煎迫未免過火”,但若站在萁的一面,“又是富于犧牲精神的表現(xiàn)”。
請根據(jù)以上材料,聯(lián)系生活實際,引出一個合適的話題,自定立意,自選文體,自擬標(biāo)題,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。
只要認真閱讀所給材料,抓住材料中的關(guān)鍵語句進行分析,就能化難為易了。材料中曹植的《七步詩》“廣為人知”,便點出了是一種傳統(tǒng)的認識法。而郭沫若的《反七步詩》“若站在豆的一面”和“若站在萁的一面”等語句,則運用了逆向思維,說明看問題應(yīng)從不同的角度入手,角度不同,答案也會不同。這樣一分析,就不難確定出所給材料的主要意思:1、對待事物可有不同的看法。2、看問題的角度不同,答案也會不同。3、不能用傳統(tǒng)的眼光看待問題等等。
5.閱讀下面一則寓言,按要求作文。
一個賣草帽的老人,有一天躺在大樹下打盹,醒來一看,身邊的草帽不見了,抬頭一看,樹上的猴子都頂著一只草帽。他想,猴子喜歡模仿人的動作,就把自己頭上的草帽摘下來往地上一扔,猴子見了也把頭上的草帽摘下來往地上一扔,他揀起草帽高高興興回家了,并把這件事告訴了兒子和孫子。很多年后,孫子繼承了家業(yè)。有一天也跟爺爺一樣在大樹下睡著了,草帽同樣被猴子拿走。他突然想起爺爺講的故事,就把頭上的草帽摘下來往地上一扔,結(jié)果樹上的猴子不但沒跟著做,反而沖他嘲笑似地吱吱大叫。他正納悶,猴王出來了,說:“還跟我們玩這個,你以為就你有爺爺嗎?”
請你以上述故事的寓意為話題寫一篇文章。立意自定,文體自選,題目自擬,不少于800字。
本材料可以采用多角度立意法:一是從孫子這個角度,可立意為:“在模仿的基礎(chǔ)上要進行創(chuàng)新” “要批判地繼承” “經(jīng)驗主義要不得”等;二是從猴子這個角度,可立意為: “吃一塹,長一智” “要進行創(chuàng)新”等;三是把二者結(jié)合起來立意,可以從模仿與創(chuàng)新﹑ 經(jīng)驗與創(chuàng)新 ﹑守舊與創(chuàng)新﹑ 繼承與創(chuàng)新等角度立異,論證它們之間的辨證關(guān)系,但重在論證要敢于創(chuàng)新.
6.閱讀下面一組材料,結(jié)合實際情況寫一篇議論文。
材料一:阿基米德是古希臘數(shù)學(xué)家、力學(xué)家。在他75歲的時候,一天正蹲在地上看他畫的幾何圖形,殘暴的羅馬士兵闖進來,拔出了利劍。阿基米德坦然說:“等一下殺我的頭,給我一會兒工夫,讓我把幾條定理證完,不能給后人留下不完整的定理呵!”可是羅馬士兵的劍已經(jīng)砍下,阿基米德大叫:“我還沒完成——”便離開了人世。
材料二:瑞典化學(xué)家諾貝爾,經(jīng)無數(shù)次失敗后,終于成功地發(fā)明了黃色炸藥。在進行最后一次火藥制作實驗時,火藥爆炸了。他從爆炸的火與硝煙中跑出來,全身多處都流著鮮血,而他卻高興地大呼:“我成功了!”
材料三:居里夫人成年累月在實驗室里與鐳、釷、鈾等放射性元素打交道。由于長期受到放射性物質(zhì)的照射,居里夫人后來患了惡性貧血而死。她所發(fā)現(xiàn)的放射性元素鐳,曾用來治療癌癥,醫(yī)好了許多病人,而她自己卻死在鐳的手中。
提示:
三位科學(xué)家不同國度,不同時代,研究領(lǐng)域也各自不同,但他們有著相似點:那就是對所從事的科研事業(yè),都具有執(zhí)著忘我的可貴精神。抓住三則材料的“共性”,進行“求同概括”,便會準(zhǔn)確把握材料的中心論點了。
參考命題: 《可貴的執(zhí)著精神》 《成功者的啟示》
7.閱讀下面文字,根據(jù)要求作文。
太陽和風(fēng)在爭論誰更有威力。風(fēng)說:“我來證明我比你行。你看到那兒穿大衣的老頭了嗎?我打賭我能比你更快地使他脫掉大衣。”
于是太陽躲到云后,風(fēng)就開始吹起來,愈吹愈大,大到成了一場颶風(fēng),但是風(fēng)吹得愈急,老人把大衣裹得愈緊。
終于,風(fēng)放棄了。然后太陽從云拮走出來,對老人露出了燦爛的微笑。不久,老人開始擦汗,然后脫掉大衣。太陽對風(fēng)說:“你看,還是溫和與友善,比憤怒和暴力有威力。”
【提示】寫作時要注間以下幾點:
第一,準(zhǔn)確領(lǐng)會材料精神。不僅要詮釋“友善”的重要性,還要拿它與“憤怒”“暴力”作比較。
第二,可以小處著筆,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也可以大處著眼,談國家與國家之間、民族與民族之間的友善相待,不要戰(zhàn)爭,不要恐怖等等
8. 世界球王貝利喜得貴子,有記者賀道:“看他長得多壯實,今后他一定會成為像你一樣了不起的體育明星。”貝利聽了不假思索地回答道:“他有可能成為一名優(yōu)秀的運動員,但是絕不會有我這樣的成就,因為他現(xiàn)在很富有,缺乏先天競爭意識,而我小的時候卻是非常貧窮的。”
請你根據(jù)這一段材料,寫一篇800字左右的議論文。
提示:
貧困是一筆財富,之所以說它是財富,是因為越是貧困越激勵人們奮發(fā)向上,越是要改變生存環(huán)境,自然就產(chǎn)生了“人十之,己百之”的上進心。古代就有“寒門生貴子,白屋出公卿”的說法;孟子曾說過:“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智,勞其筋骨,餓其體膚,空乏其身……”
參考論據(jù):
范仲淹兩歲喪父,后隨母親改嫁,幼時讀書連稠一點的粥都難?